查看原文
其他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沁源县党建引领走实基层善治之道

长治日报 长治日报 2022-12-19

“一根针”穿好“千条线”

——沁源县党建引领走实基层善治之道

夜幕初降,沁源县下庄村“说事议事”综合便民大厅热闹起来。吃过晚饭的乡亲们陆续赶来,拉几条小板凳,围坐在一起,从说事、议事到办事、评事,村干部全程倾听村民呼声,全面回应村民期盼,全方位接受村民监督。

有事好商量,议出好规矩,治出新气象。下庄村通过党建赋能、支部引领,建立“说事议事”机制,以规治村、以德治村,治出了新风、治出了实效。

下庄村的实践,是沁源县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的这“一根针”如何穿好“千条线”?沁源县把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作为重要抓手,列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以上率下、以上促下,县乡村三级书记同向同力抓,形成“头雁效应”,有效破解乡村治理难题,进一步激发了基层治理蓬勃活力。



强队伍,优化基层治理力量


“跟着党支部,致富有门路。种上糯玉米、中药材,收益高了,腰包鼓了。”聪子峪乡才子坪村村民刘旭魁说。

原来,才子坪村土地贫瘠,种植传统作物产量不高,村民种植意愿也低,宁愿到煤矿打工或者搞运输,也不愿种地。村集体收入也不高,主要依靠驻地企业占地补偿,无经营性收入的问题比较突出。党支部依托党员队伍中的致富能人、种植大户,组建“发展先锋队”,盘活整合土地资源,集中种植糯玉米341亩、柴胡和苦参165亩,带动了149户村民增收。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关键在培育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治理队伍。

沁源县从“用、选、育、评、塑、管”六方面发力,厚植基层治理人才根基,持续强化优化基层治理人才力量。

用好队伍。率先实行股级干部轮岗交流制度,从优化组合、优化结构、优化配置三方面入手,实现干部资源最优配置、最优组合。

选好队伍。坚持“县编乡用、专编专用”原则,完成“乡村振兴万人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到村工作实现全覆盖;持续抓好村(社区)“两委”干部、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到村任职干部、驻村帮扶干部“三支队伍”建设,确保农村“带头人”队伍更加稳定。

育好队伍。按照“全员、精准、有效”要求,分级、分类、分专班,对全县科级干部、乡镇党委班子、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干部、选派干部、到村任职选调生等,扎实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主题培训,有效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评好队伍。对212名村(社区)主职干部进行星级评定,评星结果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三挂钩”,实现“以绩评星、按星定酬”。

塑好队伍。推进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全面整合县乡村三级执法力量,乡镇139名持证人员入队,壮大执法队伍力量;采取专家集训、先进授训、部门轮训等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12期,累计开展综合执法905次。

管好队伍。对5546名农村党员设置简便易操作的积分管理事项,实行积分制管理。

“确定60分为基础分,从8个正向积分、6个负向积分和6个清零事项,通过党员自评、支委会审核、党支部评议和定期公示四个环节,对党员自身要求进行细化、量化,进行积分考核。”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冯华介绍说。

“参加党员教育培训,加了2分。”“咱可得好好干,评比排到最后,脸上挂不住。”……赤石桥段家坡底村通过科技赋能,借助“党员积分管理”微信小程序,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公示”,让在村党员、流动党员同步了解积分排名,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全面监督党员担责干事情况。

实行星级评定、积分制管理后,广大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纷纷亮身份、担责任,在疫情防控、矛盾调解、社会维稳、招商引资等方面践初心、作表率。

基层治理队伍优化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强了,村庄和谐了,党员干部眼里有活、心中有数、干事有劲,上下拧成一股绳往前冲。



优机制,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灵空山镇稳步推进好村、畅村、寓仁、郡家沟4村整村搬迁,村民有序下山上楼,土地流转给党支部统一经营,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激活了县城房地产市场活力,实现了党员连户、村子不散,带股进城、人心不乱。

夯实自治基础,强化法治保障,发挥德治引领,王陶镇王陶村通过构建“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实打实为群众办事,最大限度释放红利;

交口乡自强村探索“五抓五促”模式,抓重点、促工作任务落实,抓管理、促党员队伍建设,抓产业、促村级经济发展,抓网格、促治理效能提升,抓创建、促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法中乡董家村通过“打造指挥部、锻造共同体、化身大管家、培育标杆村”,唱响乡村治理“四部曲”;

……

目之所及、行之所至,乡村治理亮点纷呈,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是沁源县突出机制牵引取得的效果。

沁源县把建立健全机制作为基础性、根本性工作,以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系统化、制度化理念,从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上发力,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汇聚各方合力,推动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包联一批,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完善县处级领导包联“四类村”机制,33名县级领导分别包联48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集体经济空壳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社会治理重点村。

考核一批,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将中央、省委、市委部署与沁源实际紧密结合,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的基层管理体制,部门协同、专班落实,编制9个清单,作为县乡村领导班子履职考核和查摆问题依据。

监督一批,让基层治理更有深度。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在县委政法委设立7834885举报专线,在县电视台新闻频道、“沁源融媒”和“沁源政法”等微信公众号开设基层治理“曝光台”专栏,畅通监督举报渠道,督促各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单位加大线索摸排力度,变“被动接受线索举报”为“主动深挖”,有效回应群众诉求,推动乡村干部担当尽责、为民服务、改进作风。

扶持一批,让基层治理更有厚度。健全乡村治理考核机制,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进行扶持,对村级党组织书记进行奖励。今年,县财政首批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奖励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增加对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考核权重。

完善治理机制,抓基层、打基础,形成合力、提升能力,激发干事动能、提升治理效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



抓经济,强化基层治理根基


走进法中乡法中村养殖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能繁母牛正在吃着饲草,不时发出“哞哞”叫声。

“村里有产业,俺村有收入。养殖区一共养了近800头母牛,在家门口务工,年均收入3万元,活儿不算重,挣得可不少。”法中村的20多位村民们喂养饲料、清理圈舍,忙得不亦乐乎。

王和镇贾郭村探索“支部引领+公司带动+产业铺路”的发展模式,通过盘活弃耕地、新增造地、租赁农户土地等方式,打造3100亩苦参种植产业,产值达1000余万元,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苦参种植基地。

党建引领富民兴村,产业发展谋求出路,集体收入稳步提升,乡村振兴高效优质。近年来,沁源县突破思维定式、敢于先行先试,创新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富民强村步入“快车道”。

包联推进“带路”。建立起由县级领导、乡镇干部、县直单位、技术专家结对的“四个包联”机制,通过深调研、清家底、搭平台,吃清摸透基本情况,引导谋划村级产业发展规划。

片区带动“指路”。统筹省市县各级资金,打造6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进一步推动村村联建、村企共建、联合发展。

扶持奖励“引路”。财政预算7000万元,对种植养殖、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壮大农业新型主体等予以资金扶持,设立扶持资金1000万元,分攻坚扶持型、壮大扶持型、示范扶持型三个类型进行扶持。

盘活资源“寻路”。充分挖掘村域内的山、水、林、矿产、景观等资源潜力,通过土地入股、房屋租赁等方式,盘活现有存量资源,实现集体经济壮大,形成了沁河镇城北村农贸市场、灵空山镇4个村整村搬迁治理等典型。

人才支撑“领路”。通过党员先行、能人带动、专家指导,为集体经济领航引路,152名农村党员领办集体经济项目或农业经营主体,将235名农村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选聘15名省、市、县农业和乡村振兴专家,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家团队,指导各村规划发展项目,提供政策咨询。

百企帮百村“铺路”。找准企业转型与各村发展的结合点、共振点,通过政府搭桥、村企对接,企业把市场、劳务等需求空间让出来,各村把土地、林地等资产盘活用起来。

郭道镇探索村企联建模式,朱合沟村与明源集团“以工补农、工农互促”,打造乾和源十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和泰禾源千亩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实现“农牧融合双循环”发展。

红源村与好乐草莓庄园种植公司联手,建设400亩草莓育苗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已出苗200-300万株草莓苗,带来经济效益400万元。同时每年能够带动务工1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2022年,沁源县扎实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通过清理合同增加收入1352.476万元;机动地、开荒地清理共计17900.85亩,收取新增地源费2045.0924万元;化解债权3796项,共计7998.65万元,化解债务3967项,共计10053.6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家底更加厚实,发展步伐更加坚定。

……

红旗招展千帆竞,百舸争流奋当先。以党建促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良好态势。



促治理,提升共建共享效能


“有事不着急,咱找网格员。”如今,这已经成为交口乡交口村大爷大妈们的一个共识。

交口村里大多是中老年人,对智能化服务系统和最新的政策都知之甚少。网格员们手把手教会了大家诸如反诈APP等软件的下载和使用,帮助村民感受“云端”日子。

这也是沁源县创新探索“微网格”基层治理模式,通过网格化管理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推动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建设的一个缩影。

做实“微网格”,打通基层治理“全经脉”。

80后的武文娟,是莲花池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在她的手机通讯录里,更多的是自己所负责的辖区居民以及各种“群”。“工作群”“楼长群”“商户群”……十几个“群”,就像一条条纽带,紧密联系着社区网格员,连着网格内的每一户家庭。

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在沁源,像武文娟这样的网格员共有384人。这些“全科网格”细分为1257个二级小网格、2980个三级微网格,设置专属网格102个,成立网格党支部187个、党小组1257个,配备网格员1257名、网格辅助员2980名。这些细之又细的网格被纳入规范管理,明确网格准入事项和网格员工作任务清单,建立8类122项职责清单,制定15项工作制度,让基层治理更有精度。

健全“微载体”,托起精准服务“大民生”。

小书屋、文化室、荣誉室、法律宣讲室、雷锋服务站、小区议事亭,嘉和小区党群服务站功能多,服务“跑”到家门口,小区治理不仅有制度的刚性和硬度,更有服务的柔性和温度,引得百姓齐称赞。

沁源县推动财力下沉,财政拨付46万元专项经费,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协调物业用房和小区配套用房共享一批的方式,实现了小区党群服务站全覆盖。

为切实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和基层治理能力,沁源县以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建设,用红心点亮“民心”工程,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红管家”。在全县8个社区、77个住宅小区实现无物业小区清零,推选成立业委会(物管会)小区73个,受益居民达52636人。

15个物业企业组建9个党组织,全面实现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与党的工作全覆盖,推动物业高质量、高水准、高素质服务于民。通过党课联上、活动联办、工作联抓等方式,促进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党建工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切实把党的组织有效嵌入物业服务,推动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水平,切实夯实物业党建工作基础。

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社区,沁源县不断拓展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构筑好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

用好党建引领“一根针”,巧穿治理“千条线”,织密基层“一张网”,沁源县奋力走好基层社会治理善治之路。

记者丨王   宏  常珍珍  徐   姗

摄影丨长治日报通讯员

编辑丨赵雪岗

监制丨张力云

往期链接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老区气象新 百姓笑开颜——武乡县以“清化收”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根基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打造优质“软环境”  铸就发展“硬实力”——黎城县以更优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打造优质“软环境”  铸就发展“硬实力”——黎城县以更优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长治:路通畅 心顺畅 人舒畅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1至10月份我市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我市打造全省最大市级担保公司精准助企纾困获省政府通报表扬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我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 主城区9条市政道路修复改造完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市金融系统靠前发力稳经济促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黎城县:网格管理优化 城乡治理增效

版权声明

长治日报社旗下“长治日报”“上党晚报”“i长治”微信公众号刊发、登载的所有内容及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未经授权,一律谢绝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否则,我们将对侵权行为诉诸法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190012

目前4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